晨源生物——犢牛關節炎
作者:
韓老師
編輯:
韓老師
來源:
|
發布日期:2021-05-29
患病犢牛多在出生后7~10天發病,以關節腫脹為主要特征,關節腫脹具有一定的對稱性,表現為兩前肢關節腫大(腕關節、肩關節),或是后肢關節腫大(跗關節、膝關節),后肢關節腫大。
犢?;疾『蟛辉缸邉?、跛行、喜臥,食欲下降,精神沉郁,體溫一般為40~41℃、發病一周后體溫大多恢復正常,患病牛消瘦,有些伴有輕度腹瀉癥狀,個別患病犢牛臍帶炎,腫大。發病原因
1、犢牛舍為水泥地面,由于墊草較少,更換不及時,出生后瘦小及體弱的犢牛站起困難,與地面不斷磨擦后機械性損傷,細菌感染后引起犢牛關節腫大后導致死亡和被迫淘汰。
2、產房消毒不徹底,牛舍環境導致病菌滋生,牛場工作人員不注意消毒環節,在牛場各個牛舍之間相互穿行,將病菌帶入牛舍,病菌直接侵蝕懷孕牛,但成年牛提抗力較強不表現臨床癥狀,牛犢在未出生前就已經感染上了這種致病菌。
3、犢牛用具消毒不到位,奶壺、奶桶不能做到每頭牛一個、每次飼喂完后消毒,糞車亂放,飼料道和糞道共用一個通道,飲水槽不及時清洗消毒,飼養員不注意個人衛生,工作服不能及時清理。
犢牛腕關節腫大,傳染病造成的病因較大。比如布氏桿菌病可以造成犢牛關節腫,大腸桿菌、鏈球菌、衣原體、牛副傷寒、嗜血桿菌病等,都能引起該病的流行。
治療:
①氟尼辛葡甲胺解熱癥,消炎肌注銀黃血清,連用三天。
②圓環血蟲一針靈配合百草傳奇肌肉注射,連用三天。預防措施:
1、發病后,立即對產房進行消毒,清理胎衣、胎水等分娩排出物,地面用3%火堿認真消毒,每產一頭牛消毒一次,防止母牛通過分娩排出物對產房環境造成污染,防止犢牛通過接觸隱性帶菌母牛的分娩排出物而感染發病。
2、犢牛出生后,立刻單獨隔離飼喂,犢牛舍在全面徹底消毒一次后,每天堅持用百毒殺消毒1次,每星期用3%火堿消毒。
3、加大產房工作人員的管理,安排專人晝夜值班,保證犢牛在出生后1小時內喂上初乳,1.5~2公斤,每天3次,提高了犢牛自身免疫力。
4、安排繁殖人員每天值班,犢牛產后,監督做好斷臍工作,斷臍后用5%碘酊浸泡斷端,防止新生犢牛通過臍帶感染病菌。
5、對發病牛立即進行隔離治療。將犢牛舍一分為二,輪流飼養,空圏消毒。
6、犢牛出生后全部喂服注射用鏈霉素,早晚各口服一瓶(100萬單位),進行預防控制,喂服時間為連續5天。